作者:季风(改写版)牛金所配资
汉朝与唐朝有着许多相似之处。它们都诞生在一个短暂统一的王朝之后,并且大体继承了前朝的政治、经济和军事制度。两朝在初期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,成为东亚的霸主。
作为对比,宋朝与明朝也展现出高度相似的轨迹。两者的开国皇帝都是杰出的军事统帅,国家在文化与科技上都取得了非凡成就。但在国运走向上,两朝也有惊人的重合点:都在一次沉重的军事失败后,被迫接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局面;此后国家逐渐内敛,文官集团掌握权力,最终在内忧外患中走向衰亡。宋朝的转折点是雍熙北伐的惨败,明朝则是土木堡之变,精锐尽失,再也没有了洪武、永乐时期的凌厉攻势。
不同的是,北宋灭亡后,康王赵构迅速在南方重建政权,史称“南宋”。虽然失去了淮河以北的大片领土,但南宋延续了一百多年,甚至见证了老对手金国的灭亡,直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强大攻势下才彻底覆灭。南宋虽偏安一隅,却抵抗到了最后。1279年崖山海战,全军覆没,宰相陆秀夫背负小皇帝投海殉国,宋朝就此终结。
展开剩余80%而南明的命运要短暂得多。1644年北京失守后,南方接连建立多个小政权,但大多昙花一现。即使是存续最久的永历政权,也只坚持到1662年,距离明亡不过十八年。算上最后一脉——台湾的郑氏家族,也只延续到1683年,总共三十九年。相比之下,南明与南宋的差距让人不得不追问:同样是经济发达、文官强势、军力式微,为什么南宋能支撑百余年,而南明却短短几十年就土崩瓦解?
一、皇位继承的差异
靖康之变后牛金所配资,大批宋室宗亲被俘,原本有继承权的宗室几乎被一网打尽。赵构因有宋哲宗皇后孟氏的背书,继位几乎没有争议,南宋的皇权传承相对平稳。
南明却完全不同。崇祯帝在李自成攻入北京时自缢身亡,皇子皇孙几乎无人生还,正统继承者全军覆没。而明太祖朱元璋推行过分封制,虽然被削弱,但遍布各地的藩王仍然是可利用的力量。于是,当南京仍在明朝官员掌控时,就因“立潞王还是立福王”发生分歧,引发东林党与其他势力的争斗。最终福王朱由崧即位,建立弘光政权,但这为分裂埋下了祸根。
弘光政权覆灭后,南明的皇位更是陷入混乱。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称帝,广州拥立绍武帝朱聿鐭,肇庆又推举桂王朱由榔即位,是为永历帝。加上自称监国的鲁王朱以海,南明境内短短数年出现多个“皇帝”。他们非但没有团结抗清,反而互相攻击,内耗不断。这种混乱,使得原本富庶、资源丰富的南方在短时间内崩塌。
二、军事力量的不同
南宋虽丧失大片国土,却在靖康之变后被迫重建军队。这反而淘汰了北宋臃肿的军制,涌现出岳飞、韩世忠、吴玠兄弟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。他们打造出自己的劲旅,能在不同战场压制女真骑兵,岳家军更是让金军闻风丧胆,“撼山易,撼岳家军难”成为名句。即便朝廷压制,他们依然忠诚到底。
相比之下,明朝的军制问题严重。土木堡之变后,明廷对军人更加猜忌,边将多玩“养寇自重”的把戏。辽东后金的崛起,李成梁等明朝将领纵容难辞其咎。频繁的兵变让皇帝无法掌控军权。崇祯帝没有选择南渡的重要原因之一,就是身边缺乏可靠的护卫力量。南明各皇帝更无力掌控军队,只能依赖地方军阀,如福王依赖江北四镇、隆武帝依赖郑芝龙家族、永历帝依赖李定国等将领。
更糟的是,南明军阀之间彼此猜忌、互相掣肘。李定国本可在西南打开局面,却因与孙可望反目而功亏一篑。郑成功曾有机会夺取南京,却因派系矛盾失机。军中内斗不断,使南明在与清军对抗时始终难以形成合力。
三、士大夫阶层的差距
两宋虽文官集团强大,但士大夫多有家国情怀。范仲淹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、王安石的变法理想,哪怕失败,仍体现了士人的担当。而在民族危机中,主动投降的文官是少数。
明代士大夫则显得气节不足。清军入关后,投降者层出不穷,范文程、洪承畴等人甚至在清朝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与之相比,宋代的文人即便投降,往往也是被视为耻辱之举。明代文官的迅速倒戈,使南明更加孤立无援。
——
总的来说,南宋之所以能延续百余年,靠的是稳定的皇权传承、相对可靠的军事力量和尚存的士大夫忠诚。而南明在这三方面都远远不及:皇位继承混乱、军阀割据严重、士人失去担当,最终导致了短命的命运。
这只是三方面的主要原因牛金所配资,实际上其中的复杂性足够写成一本厚重的专著。
发布于:天津市泸深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