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起依靠言辞逢迎权臣的文官,出身军武世家的张叔夜更愿意用实际行动守护大宋。他曾在边疆抗击西夏,攻下并重建了有“固靖之咽喉,甘凉之襟带”之称的西安州;他也在梁山起义时果断出手贵盈配资,击败并收编宋江等人;靖康之变时,金军南侵,群臣或观望、或逃亡,唯独张叔夜带兵率先进入都城,孤军奋战,最终以身殉国。他的一生,正是忠义与担当的写照。
---贵盈配资
一、将门之后,少年立功
张叔夜出身于武将世家,家风淳正,世代戎马。曾祖张耆是名震边关的良将,曾与契丹激战,因战功卓著而受真宗、仁宗器重,最终封为徐国公。父亲张宗望虽事迹不显,但因早逝,使得张叔夜得以继承军职,从兰州录事参军起步。
兰州地处边境,是防御西夏的前线要地。冬天黄河封冻,党项人往往趁机南下,宋军守备艰难,死伤无数。张叔夜通过观察发现,西夏人每次出兵前,必在天都山下集结。若只是守河待敌,终会陷于被动。于是他主动出击,于元符元年(1098)率军攻至天都,在险要之地筑城,建立了西安州,从根本上切断了敌军的南侵通道。
展开剩余76%这件事让地方官员蒋之奇大为赞赏,认为张叔夜是难得的军事人才,于是上奏推荐,使他得以先后出任襄城、陈留知县。因为防务严密,西夏多年不敢再犯,边境由此安宁。
然而张叔夜的仕途并不顺遂。因家族成员弹劾权相蔡京,他也遭牵连,多次被贬谪,先是被外放至西安草场,后又降为海州知州。虽然屡遭打压,但他依旧坚守本心,不曾屈服。
---
二、智擒宋江,平定梁山
北宋三百余年间,农民起义不断,达到四百多次。最著名的当属宋江起义。不同于《水浒传》中的传奇描写,真实的起义过程更为残酷直接。
当时因朝廷苛捐杂税繁重,甚至将梁山泊收为官有,渔农百姓不堪其扰。宋江顺势起兵,吸引了大批不满者加入,攻陷数座州县,声势浩大。北宋朝廷起初轻视,直到官军屡战屡败,不得已才决定招安。原本负责招安的侯蒙病亡,于是这份重任落在了时任海州知州的张叔夜身上。
张叔夜深知,若贸然谈判,便会落于下风。于是他先布下计策,悬赏巨额军资招募死士,又设伏兵诱敌。等宋江等人离船上岸,他便命兵突袭,焚毁其船只,使起义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最终,宋江等人不得不投降。张叔夜凭借谋略与果断,成功平定了这一场动摇朝廷根基的动乱。
---
三、勤王抗金,壮烈殉国
靖康元年(1126),金军大举南下,兵临城下。朝廷仓促设立四道都总管,负责勤王救援。但多数将领畏惧金军,不是按兵不动,就是弃军逃亡。唯有张叔夜率领三万大军,毅然赶赴开封,成为唯一真正入城勤王的都总管。
然而形势已不可挽回,徽钦二帝先后被俘。宋钦宗临赴金营投降时,特意回首望向张叔夜,留下“嵇仲努力”四字以示感激。张叔夜心如刀割,却无力回天。
面对国破家亡,他依旧坚持请立太子为帝,誓死维护大宋的皇统,即使金人威胁恐吓,他也不曾退让。北上途中,听闻已越界河,再无归乡可能,他选择绝食自缢,以身殉国,终年六十三岁。
南宋建国后,张叔夜被追谥,遗骨欲归故土,却因风浪葬于湖畔。朝野上下无不叹息,史家更称其为“北宋末年为数不多真正忠勇的武将”。
---
结语
张叔夜一生,历经边疆抗敌、平定内乱、勤王抗金,每一步都以身许国。他并非没有退路,却始终选择了忠义。相比权臣的谄媚与帝王的昏庸,他用行动诠释了“忠烈”二字。
可惜,尽管有张叔夜、李纲、何栗这样舍生忘死的忠臣武将,大宋终究还是覆亡。北宋的灭亡,不在于无将可用贵盈配资,而在于君主无能。张叔夜的殉国,也正是那个时代最后的血色注脚。
发布于:天津市泸深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